計算機網絡學習【入門】——(三)數據鏈路層

第三章 數據鏈路層
一、數據鏈路層的基本概念
     數據發送模型(數據鏈路層的簡單模型)
 
圖 1數據鏈路層的簡單模型
     數據鏈路層的任務:判斷一個信號的數據幀的開頭和結尾是否正確,如果判斷正確則進行兩個鏈路層之間的發送和接收
 1.數據鏈路層的信道類型
    點對點信道--這種信道使用一對一的點對點通信方式
    廣播信道--這種信道使用一對多的廣播通信方式,因此過程比較複雜。廣播信道上連接的主機很多,因此必須使用專用的共享信道協議來協調這些主機的數據發送。
 2.鏈路--是一條點到點的物理線路段,中間沒有任何其他的交換機。
    一條鏈路知識一條通路的一個組成部分
 3.數據鏈路--除了物理線路外,還必須有通信協議來控制這些數據的傳輸。若把實現這些協議的硬件和軟件加到鏈路上,就構成了數據鏈路。
    現在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使用適配器(網卡)來實現這些協議的硬件和軟件
    一般的適配器都包括了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這兩層的功能。
 4.幀  數據鏈路層傳送的是幀(網絡層的信息+幀頭+幀尾+物理層地址+校驗值)
二、數據鏈路層的三個基本問題
     封裝成幀、透明傳輸、差錯控制(差錯檢測)
1.封裝成幀 -- 在一段數據的前後分別添加首部和尾部,然後就構成了一個幀。確定幀的界限。
   網絡上的數據包到了數據鏈路層就成了幀
2.透明傳輸 
   (1)思考:幀還未發送完,發送端出了問題,只能重發該幀。接收端卻收到了前面的「半截子幀」,它會拋棄嗎?爲什麼?
   若傳輸的數據是ASCII碼中「可打印字符(共95個)」集時,一切正常。
   若傳輸的數據不是僅由「可打印字符」組成時,就會出問題,如下圖2。
     
圖 2封裝時出錯示意圖
 (2)用字節填充法解決透明傳輸:發送端的數據鏈路層在數據中出現控制字符「SOH」或「EOT」的前面插入一個轉義字符「ESC」(其十六進制編碼是 1B)。如下圖3。
 
圖 3字節填充法示意圖
a.什麼是字節填充或字符填充?--接收端的數據鏈路層在將數據送往網絡層之前刪除插入的轉義字符。
b.如果轉義字符也出現數據當中,那麼應在轉義字符前插入一個轉義字符。當接收端收到連續的兩個轉義字符時,就刪除其中前面的一個。
3.差錯控制(差錯檢測問題)
   傳輸過程中可能會產生比特差錯:1 可能會變成 0 而 0 也可能變成 1。在一段時間內,傳輸錯誤的比特佔所傳輸比特總數的比率稱爲誤碼率 BER (Bit Error Rate)。誤碼率與信噪比有很大的關係。爲了保證數據傳輸的可靠性,在計算機網絡傳輸數據時,必須採用各種差錯檢測措施。
 (1)循環冗餘檢驗CRC
      在數據鏈路層傳送的幀中,廣泛使用了循環冗餘檢驗 CRC 的檢錯技術。
      冗餘碼的計算
    用二進制的模 2 運算進行 2n 乘 M 的運算,這相當於在 M 後面添加 n 個 0。
    得到的 (k + n) 位的數除以事先選定好的長度爲 (n + 1) 位的除數 P,得出商是 Q 而餘數是 R,餘數 R 比除數 P 少1 位,即 R 是 n 位。
      在發送端,先把數據劃分爲組。假定每組 k 個比特。假設待傳送的一組數據 M = 101001(現在 k = 6)。我們在 M 的後面再添加供差錯檢測用的 n 位冗餘碼一起發送。
    如下列計算過程所示。
 
    現在 k = 6, M = 101001。
    設 n = 3, 除數 P = 1101,
    被除數是 2nM = 101001000。 
    模 2 運算的結果是:商 Q = 110101,
           餘數 R = 001。
    把餘數 R 作爲冗餘碼添加在數據 M 的後面發送出去。發送的數據是:2nM + R 
       即:101001001,共 (k + n) 位。
   注:可以用生成多項式來表示循環冗餘的除數,例P(X)=X3+X2+1可以表示1101這個除數。
 (2)幀檢驗序列FCS
      在數據後面添加上的冗餘碼稱爲幀檢驗序列 FCS (Frame Check Sequence)。循環冗餘檢驗 CRC 和幀檢驗序列 FCS並不等同。
    CRC 是一種常用的檢錯方法,而 FCS 是添加在數據後面的冗餘碼。
    FCS 可以用 CRC 這種方法得出,但 CRC 並非用來獲得 FCS 的唯一方法。
  在檢驗餘數R時:
    a.若得出的餘數 R = 0,則判定這個幀沒有差錯,就接受(accept)。
    b.若餘數 R 不等於 0,則判定這個幀有差錯,就丟棄。
  特點:
    a.但這種檢測方法並不能確定究竟是哪一個或哪幾個比特出現了差錯。
    b.只要經過嚴格的挑選,並使用位數足夠多的除數 P,那麼出現檢測不到的差錯的概率就很小很小。
三、點到點通信數據鏈路層協議(PPP協議)--用於廣域網
   舉例:ADSL上網:你家的mall 直接連到電信設備就是點到點的協議,中間沒有任何設備,使用的協議就是PPP協議,是數據鏈路層的協議。
    現在全世界使用得最多的數據鏈路層協議是點對點協議 PPP (Point-to-Point Protocol)。用戶使用撥號電話線接入因特網時,一般都是使用 PPP 協議。
   1.PPP協議應該滿足的要求:
    ·簡單——這是首要的要求
    ·封裝成幀 
    ·透明性 
    ·多種網絡層協議--在PPP協議裏面,可以封裝TCPIP、IPX、SPX協議 
    ·多種類型鏈路 
    ·差錯檢測 
    ·檢測連接狀態 
    ·最大傳送單元 
    ·網絡層地址協商 
    ·數據壓縮協商  
   2.PPP協議不需要滿足的要求:
    ·糾錯 
    ·流量控制 
    ·序號 
·多點線路 
    ·半雙工或單工鏈路 
 3.PPP協議的組成
    1992 年制訂了 PPP 協議。經過 1993 年和 1994 年的修訂,現在的 PPP 協議已成爲因特網的正式標準[RFC 1661]。所謂的標準也就是說思科的設備可以支持、華爲的設備也可以支持,不單單隻侷限於廠家
   (1)數據鏈路層協議可以用於異步串行或同步串行介質。
   (2)它使用LCP(鏈路控制協議)建立並維護數據鏈路連接。可以有計費功能
   (3)網絡控制協議(NCP)允許在點到點連接上使用多種網絡層協議,如圖4所示。
 
圖 4OSI層示意圖
4.PPP協議的幀格式
 
圖 5PPP協議幀格式
如圖5,兩端的7E分別表示開始和結束,7E的二進制就是01111110,它作爲開始和結束的信號時,正着讀和反着讀是一樣,所以它表示幀兩端的開始和結束,A(FF)和C(03)是地址,圖中的協議是2個字節,這兩個是PPP的協議字段,它所對應的內容和形式就在圖中。
  5.字節填充 
   問題:信息字段中出現了標誌字段的值,可能會被誤認爲是「標誌」,怎麼辦?(即是說,如果在傳輸過程中,信息部分遇到了7E怎麼辦?7E會被誤以爲是結束字符,但實際上還沒結束)
·將信息字段中出現的每個 0x7E 字節轉變成爲 2 字節序列(0x7D, 0x5E)。 
·若信息字段中出現一個 0x7D 的字節, 則將其轉變成爲 2 字節序列(0x7D, 0x5D)。
·若信息字段中出現 ASCII 碼的控制字符(即數值小於 0x20 的字符),則在該字符前面要加入一個 0x7D 字節,同時將該字符的編碼加以改變。
 6.零比特填充方法
      PPP 協議用在 SONET/SDH 鏈路時,是使用同步傳輸(一連串的比特連續傳送)。這時 PPP 協議採用零比特填充方法來實現透明傳輸。 
     在發送端,只要發現有 5 個連續 1,則立即填入一個 0。接收端對幀中的比特流進行掃描。每當發現 5 個連續1時,就把這 5 個連續 1 後的一個 0 刪除。如下圖6
 
圖 6零比特填充方法過程
 7.PPP協議不使用序號和確認機制
      PPP 協議之所以不使用序號和確認機制是出於以下的考慮:
    (1)在數據鏈路層出現差錯的概率不大時,使用比較簡單的 PPP 協議較爲合理。
    (2)在因特網環境下,PPP 的信息字段放入的數據是 IP 數據報。數據鏈路層的可靠傳輸並不能夠保證網絡層的傳輸也是可靠的。
    (3)幀檢驗序列 FCS 字段可保證無差錯接受。
 8.PPP協議的工作狀態
      當用戶撥號接入 ISP 時,路由器的調制解調器對撥號做出確認,並建立一條物理連接。PC 機向路由器發送一系列的 LCP 分組(封裝成多個 PPP 幀)。
      這些分組及其響應選擇一些 PPP 參數,和進行網絡層配置,NCP 給新接入的 PC機分配一個臨時的 IP 地址,使 PC 機成爲因特網上的一個主機。
      通信完畢時,NCP 釋放網絡層連接,收回原來分配出去的 IP 地址。接着,LCP 釋放數據鏈路層連接。最後釋放的是物理層的連接。 
四、廣播信道的數據鏈路層--用於局域網
    使用的協議是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帶衝突檢測的載波監聽多路訪問技術.
  1.局域網的特點和優點
    局域網最主要的特點是:網絡爲一個單位所擁有,且地理範圍和站點數目均有限。 
    局域網具有如下的一些主要優點:
    具有廣播功能,從一個站點可很方便地訪問全網。局域網上的主機可共享連接在局域網上的各種硬件和軟件資源。 
便於系統的擴展和逐漸地演變,各設備的位置可靈活調整和改變。
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可用性和生存性。
  2.共享通信媒體
     a.靜態劃分信道(現在很少用)
        頻分複用
        時分複用
        波分複用
        碼分複用 
     b.動態媒體接入控制(多點接入)
        隨機接入(主要被以太網採用!目前的局域網主要就是用這種)
        受控接入 ,如多點線路探詢(polling),或輪詢。(目前已不被採用)
   3.以太網
      最初的以太網是將許多計算機都連接到一根總線上。當初認爲這樣的連接方法既簡單又可靠,因爲總線上沒有有源器件。 
      如圖7所示
 
圖 7 B向D發送數據示意圖
    總線上的每一個工作的計算機都能檢測到 B 發送的數據信號。 
由於只有計算機 D 的地址與數據幀首部寫入的地址一致,因此只有 D 才接收這個數據幀。 其他所有的計算機(A, C 和 E)都檢測到不是發送給它們的數據幀,因此就丟棄這個數據幀而不能夠收下來。具有廣播特性的總線上實現了一對一的通信。不過這種通信不安全,假如E計算機用戶是個黑客,那E可以用抓包工具將B向D發送的內容獲取過來,所以說這種方式不安全。
4.載波監聽多點接入/碰撞檢測
    (1)「多點接入」表示許多計算機以多點接入的方式連接在一根總線上。
    (2)「載波監聽」是指每一個站在發送數據之前先要檢測一下總線上是否有其他計算機在發送數據,如果有,則暫時不要發送數據,以免發生碰撞。 
    「載波監聽」就是用電子技術檢測總線上有沒有其他計算機發送的數據信號。
    (3)碰撞檢測
    「碰撞檢測」就是計算機邊發送數據邊檢測信道上的信號電壓大小。
    a.當幾個站同時在總線上發送數據時,總線上的信號電壓擺動值將會增大(互相疊加)。
    b.當一個站檢測到的信號電壓擺動值超過一定的門限值時,就認爲總線上至少有兩個站同時在發送數據,表明產生了碰撞。
    c.所謂「碰撞」就是發生了衝突。因此「碰撞檢測」也稱爲「衝突檢測」。
    (4)檢測到碰撞後
    a.在發生碰撞時,總線上傳輸的信號產生了嚴重的失真,無法從中恢復出有用的信息來。
    b.每一個正在發送數據的站,一旦發現總線上出現了碰撞,就要立即停止發送,免得繼續浪費網絡資源,然後等待一段隨機時間後再次發送。
  碰撞檢測和檢測到碰撞後如下圖8所示。
 
圖 8碰撞檢測和檢測到碰撞後
  當發生碰撞時,電壓擺動值增大(兩個信號相互疊加),此時檢測到碰撞後,就立即停止發送了,這樣就避免了網絡資源的浪費。
五、CSMA/CD協議技術細節
   1.傳播時延對載波監聽的影響
    如圖9所示
 
圖 9傳播時延對載波監聽的影響
   A向B通信,B向A通信,他們在0.8km處發生了碰撞,然後各自返回,兩個信號加起來共用了2t的時間,這就是發生碰撞時,傳播時延對載波監聽的影響。即用了兩倍的時間。
   2.重要特性
    使用 CSMA/CD 協議的以太網不能進行全雙工通信而只能進行雙向交替通信(半雙工通信)。每個站在發送數據之後的一小段時間內,存在着遭遇碰撞的可能性。 這種發送的不確定性使整個以太網的平均通信量遠小於以太網的最高數據率。
  3.爭用期
    (1)最先發送數據幀的站,在發送數據幀後至多經過時間 2t(兩倍的端到端往返時延)就可知道發送的數據幀是否遭受了碰撞。經過爭用期這段時間還沒有檢測到碰撞,才能肯定這次發送不會發生碰撞。
      以太網的爭用期:
    ·以太網的端到端往返時延 2t 稱爲爭用期,或碰撞窗口。通常,取 51.2ts 爲爭用期的長度。
    ·對於 10 Mb/s 以太網,在爭用期內可發送512 bit,即 64 字節。
    ·以太網在發送數據時,若前 64 字節未發生衝突,則後續的數據就不會發生衝突。
最短有效幀長 
    ·如果發生衝突,就一定是在發送的前 64 字節之內。 
    ·由於一檢測到衝突就立即中止發送,這時已經發送出去的數據一定小於 64 字節。 
    ·以太網規定了最短有效幀長爲 64 字節,凡長度小於 64 字節的幀都是由於衝突而異常中止的無效幀。
  4.二進制指數類型退避算法
    發生碰撞的站在停止發送數據後,要推遲(退避)一個隨機時間才能再發送數據。
    (1)確定基本退避時間,一般是取爲爭用期 2t。
    (2)定義參數 k ,
                 k = Min[重傳次數, 10]
    (3)從整數集合[0,1,…, (2^k-1)]中隨機地取出一個數,記爲 r。重傳所需的時延就是 r 倍的基本退避時間。
    (4)當重傳達 16 次仍不能成功時即丟棄該幀,並向高層報告。
六、什麼是以太網?
  1.以太網的兩個標準
    (1)DIX Ethernet V2 是世界上第一個局域網產品(以太網)的規約。
    (2)IEEE 的 802.3 標準。
DIX Ethernet V2 標準與 IEEE 的 802.3 標準只有很小的差別,因此可以將 802.3 局域網簡稱爲「以太網」。
    嚴格說來,「以太網」應當是指符合 DIX Ethernet V2 標準的局域網  
  2.以太網與數據鏈路層的兩個子層
      爲了使數據鏈路層能更好地適應多種局域網標準,802 委員會就將局域網的數據鏈路層拆成兩個子層:
    邏輯鏈路控制 LLC (Logical Link Control)子層
    媒體接入控制 MAC (Medium Access Control)子層    
      與接入到傳輸媒體有關的內容都放在 MAC子層,而 LLC 子層則與傳輸媒體無關,不管採用何種協議的局域網對 LLC 子層來說都是透明的 。
  3.以太網提供的服務
     以太網提供的服務是不可靠的交付,即盡最大努力的交付。
當接收站收到有差錯的數據幀時就丟棄此幀,其他什麼也不做。差錯的糾正由高層來決定。即以太網只提供無差錯接收,不提供糾錯。
     如果高層發現丟失了一些數據而進行重傳,但以太網並不知道這是一個重傳的幀,而是當作一個新的數據幀來發送。
  4.以太網的拓撲--星形拓撲
      (1)傳統以太網最初是使用粗同軸電纜,後來演進到使用比較便宜的細同軸電纜,最後發展爲使用更便宜和更靈活的雙絞線。不用電纜而使用無屏蔽雙絞線。每個站需要用兩對雙絞線,分別用於發送和接收
      (2)這種以太網採用星形拓撲,在星形的中心則增加了一種可靠性非常高的設備,叫做集線器(hub)。如圖10所示。
 
圖 10星形拓撲示意圖
   a.集線器的一些特點
    ·集線器是使用電子器件來模擬實際電纜線的工作,因此整個系統仍然像一個傳統的以太網那樣運行。集線器使用了大規模集成電路芯片,因此這樣的硬件設備的可靠性已大大提高了。
    ·使用集線器的以太網在邏輯上仍是一個總線網,各工作站使用的還是 CSMA/CD 協議,並共享邏輯上的總線。 
    ·集線器很像一個多接口的轉發器,工作在物理層。如圖11所示
 
圖 11 集線器示意圖
  b.10Base-T
    10BASE-T 的通信距離稍短,每個站到集線器的距離不超過 100 m。
這種 10 Mb/s 速率的無屏蔽雙絞線星形網的出現,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可靠性。 
    10BASE-T 雙絞線以太網的出現,是局域網發展史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它爲以太網在局域網中的統治地位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其他:100Base-FX、100Base-T和100Base-T4…
  5.信道利用率--達到最大值
    (1)對以太網參數的要求
    當數據率一定時,以太網的連線的長度受到限制,否則t 的數值會太大
    以太網的幀長不能太短,否則 T0 的值會太小,使 a 值太大。
    (2)信道利用率的最大值
    在理想化的情況下,以太網上的各站發送數據都不會產生碰撞(這顯然已經不是 CSMA/CD,而是需要使用一種特殊的調度方法),即總線一旦空閒就有某一個站立即發送數據。
    發送一幀佔用線路的時間是T0 +t,而幀本身的發送時間是 T0。於是我們可計算出理想情況下的極限信道利用率 Smax爲Smax=T0/(T0+t)=1/(1+a) 
七、以太網幀格式
   1.MAC層的硬件地址(MAC地址)
      在局域網中,硬件地址又稱爲物理地址,或 MAC 地址。 
      802 標準所說的「地址」嚴格地講應當是每一個站的「名字」或標識符。 但鑑於大家都早已習慣了將這種 48 位的「名字」稱爲「地址」,所以本書也採用這種習慣用法,儘管這種說法並不太嚴格。
      IEEE 的註冊管理機構 RA 負責向廠家分配地址字段的前三個字節(即高位 24 位)。
      地址字段中的後三個字節(即低位 24 位)由廠家自行指派,稱爲擴展標識符,必須保證生產出的適配器沒有重複地址。
      一個地址塊可以生成224個不同的地址。這種 48 位地址稱爲 MAC-48,它的通用名稱是EUI-48。
    「MAC地址」實際上就是適配器地址或適配器標識符EUI-48。
  2.MAC幀格式
    常用的以太網MAC幀格式有兩種標準 :
    DIX Ethernet V2 標準
    IEEE 的 802.3 標準
     最常用的 MAC 幀是以太網 V2 的格式。
 
圖 12MAC幀格式
如圖12所示,網絡層過來的數據(IP數據報),到了數據鏈路層就要加上目標地址、源地址和類型,類型就是來自網絡層的數據時IP還是IPX還是SPX,後面再加個檢測序列,在原來的字節數上加上了6+6+2+4共18個字節,那麼在網絡層傳來的字節就只需要64-18=46個字節就夠了,到了物理層後,就要再加上8個字節。這8個字節有7個是前同步碼和一個字節的幀開始定界符。
  3.無效的MAC幀
    ·幀的長度不是整數個字節;
    ·用收到的幀檢驗序列 FCS 查出有差錯;
    ·數據字段的長度不在 46 ~ 1500 字節之間。
    ·有效的 MAC 幀長度爲 64 ~ 1518 字節之間。
    ·對於檢查出的無效 MAC 幀就簡單地丟棄。以太網不負責重傳丟棄的幀。 
  4.幀間最下間隔
    ·幀間最小間隔爲 9.6 us,相當於 96 bit 的發送時間。
·一個站在檢測到總線開始空閒後,還要等待 9.6 us 才能再次發送數據。
這樣做是爲了使剛剛收到數據幀的站的接收緩存來得及清理,做好接收下一幀的準備。 
八、擴展以太網
    1.距離擴展  
     用雙絞線連的網不能超過100M,如果我們使用光纖,就能將距離擴展到幾公里,如圖13,主機使用光纖和一對光纖調制解調器連接到集線器 。
 
圖 13用光纖擴展
    2.數量擴展
      集線器級聯,使網絡中計算機數量增加,組建了一個大的衝突域,但是衝突域大了,效率就低了。需要優化。
    3.優化以太網
      在數據鏈路層擴展局域網是使用網橋。
      網橋工作在數據鏈路層,它根據 MAC 幀的目的地址對收到的幀進行轉發。
      網橋具有過濾幀的功能。當網橋收到一個幀時,並不是向所有的接口轉發此幀,而是先檢查此幀的目的 MAC 地址,然後再確定將該幀轉發到哪一個接口 
 
圖 14網橋連接集線器優化以太網
如圖,假如MA向MB發數據後,網橋會記錄下MA的地址,那麼下次MB向MA發數據時,就能識別到MA在左邊,不會再往右邊跑,這樣就增搞了速率。A和B通信時並不影響E跟F通信。
由此可看出,網橋是可以隔離衝突域。
本來,網橋是稀有物,一般都是網橋接hub,然後hub接計算機,這樣就能增加計算機的數量,後來,網橋的接口越來越多,於是,就變成了現在所用的交換機。
   交換機的特點:端口帶寬獨享 集線器安全 基於MAC地址轉發 通過學習構建MAC地址表
九、高速以太網
  1.100BASE-T 以太網
     (1)速率達到或超過 100 Mb/s 的以太網稱爲高速以太網。
     (2)在雙絞線上傳送 100 Mb/s 基帶信號的星型拓撲以太網,仍使用 IEEE 802.3 的CSMA/CD 協議。100BASE-T 以太網又稱爲快速以太網(Fast Ethernet)。 
     (3)100Base-T以太網的物理層:
    100BASE-TX:使用 2 對 UTP 5 類線或屏蔽雙絞線 STP。  
    100BASE-FX :使用 2 對光纖。 
    100BASE-T4:使用 4 對 UTP 3 類線或 5 類線。
      (4)100Base-T特點
    可在全雙工方式下工作而無衝突發生。因此,不使用CSMA/CD 協議。
    MAC 幀格式仍然是 802.3 標準規定的。
    保持最短幀長不變,但將一個網段的最大電纜長度減小到 100 m。
    幀間時間間隔從原來的 9.6us 改爲現在的 0.96us。    
  2. G比特以太網
    (1)允許在 1 Gb/s 下全雙工和半雙工兩種方式工作。
    (2)使用 802.3 協議規定的幀格式。
    (3)在半雙工方式下使用 CSMA/CD 協議(全雙工方式不需要使用 CSMA/CD 協議)。
    (4)與 10BASE-T 和 100BASE-T 技術向後兼容。
    (5)當G比特以太網工作在全雙工方式時(即通信雙方可同時進行發送和接收數據),不使用載波延伸和分組突發。
    (6)吉比特以太網的物理層 
        1000BASE-X      基於光纖通道的物理層:
        1000BASE-SX   SX表示短波長 傳輸距離275 或 550米
        1000BASE-LX   LX表示長波長   550米或5000米
        1000BASE-CX   CX表示銅線 傳輸距離25米
         1000BASE-T    使用 4對 5 類線 UTP 
  3. 10G比特以太網
     ·10 吉比特以太網與 10 Mb/s,100 Mb/s 和 1 Gb/s 以太網的幀格式完全相同。
     ·10 吉比特以太網還保留了 802.3 標準規定的以太網最小和最大幀長,便於升級。
     ·10 吉比特以太網不再使用銅線而只使用光纖作爲傳輸媒體。
     ·10 吉比特以太網只工作在全雙工方式,因此沒有爭用問題,也不使用 CSMA/CD 協議。  
     ·10 吉比特以太網的出現,以太網的工作範圍已經從局域網(校園網、企業網)擴大到城域網和廣域網,從而實現了端到端的以太網傳輸。
     這種工作方式的好處是: 
        ·成熟的技術
        ·互操作性很好
        ·在廣域網中使用以太網時價格便宜。
        ·統一的幀格式簡化了操作和管理。

 

(本文章僅爲個人筆記,缺乏嚴謹性,未經允許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