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蕎茶

《本草綱目》記載,苦蕎味苦,性平寒,能實腸胃,益氣力,續精神,利耳目,煉五臟渣穢;在《千金要方》、《中藥大辭典》及相關文獻中對苦蕎都有記載,可安神、活氣血、降氣寬腸、清熱腫風痛、祛積化滯、清腸、潤腸、通便、止咳、平喘、抗炎、抗過敏、強心、減肥、美容等功效。


經過脫殼、晾曬、烘乾等工藝製作而成的代用糧食茶,不是傳統的茶葉茶。苦蕎茶內含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如:鈣、磷、鐵、鎂、硒等氨基酸。長期飲用,可改善身體狀況,降低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的發病率,能有效防治糖尿病,並且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是中老年人理想的保健食品。


苦蕎起源於我國西南部,人們出於糧用目的習慣地把它歸於禾穀類、麥類,歸小宗糧豆作物,實際上苦蕎是食藥兼用的食物源。全世界惟獨在中國西南部的雲貴川紅土高原和北方黃土高原高海拔山嶽地區廣爲種植,是種植區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糧種和飼料,也是當今及未來人們重要的健康食物源。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莖直立,高3070釐米,分枝,綠色或微逞紫色,有細縱棱,一側具乳頭狀突起,葉寬三角形,長27釐米,兩面沿葉脈具乳頭狀突起,下部葉具長葉柄,上部葉較小具短柄;托葉鞘偏斜,膜質,黃褐色,長約5毫米。

花序總狀,頂生或腋生,花排列稀疏;苞片卵形,長23毫米,每苞內具24花,花梗中部具關節;花被5深裂,白色或淡紅色,花被片橢圓形,長約2毫米;雄蕊8,比花被短;花柱3短,柱頭頭狀。瘦果長卵形,長56毫米,具3棱及3條縱溝,上部棱角銳利,下部圓鈍有時具波狀齒,黑褐色,無光澤,比宿存花被長。花期69月,果期8~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