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絡-概述

計算機網絡

1.概述

1.1.1 概念、功能、組成和分類

1.概念:

計算機網絡:是一個將分散、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通過通信設備線路連接起來,由功能完善的軟件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計算機網絡是互連的、自治的計算機集合。

互連:互聯互通

自治:無主從關係

2.功能:

  • 數據通信:連通性
  • 資源共享:硬件 軟件 數據
  • 分佈式處理:多臺計算機各自承擔同一工作任務的不同部分
  • 提高可靠性
  • 負載均衡

3.組成:

1.組成部分:硬件、軟件、協議

2.工作方式:

  • 邊緣部分:用戶直接使用:C/S方式;P2P方式
  • 核心部分:爲邊緣部分服務

3.功能組成:

  • 通信子網:實現數據通信

  • 資源子網:實現資源共享/數據處理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4.分類:

1.按分佈範圍分:

廣域網WAN(交換技術);城域網;局域網(廣播技術);個人區域網PAN

2.按使用者分:

公共網:中國電信;

專用網:政府;軍隊

3.按交換技術分:

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分組交換

4.按拓撲結構分:

總線型;星型;環形;網狀型(常用於廣域網)

5.按傳輸技術分:

廣播式網絡:共享公共通信信道

點對點網絡:使用分組存儲轉發和路由選擇機制

5.腦圖: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1.1.2 標準化工作及相關組織

1.標準化工作:

標準化對計算機網絡至關重要,要實現不同廠商的硬、軟件之間相互連通,必須遵從統一的標準。

標準的分類:

  • 法定標準:由權威機構制定的正式的、合法的標準。如OSI
  • 事實標準:由某些公司的產品在競爭中佔據主流,時間長了,這些產品的協議和技術就成了標準。如TCP/IP

2.RFC要上升爲因特網正式標準的四個階段:

RFC(Request For Comments)因特網標準的形式

1)因特網草案(Internet Draft)這個階段還不是RFC文檔

2)建議標準(Proposed Standard)從這個階段開始成爲RFC文檔

3)草案標準(Draft Standard)[2011年取消]

4)因特網標準(Internet Standard)

3.相關組織:

  •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OSI參考模型、HDLC協議
  • 國際電信聯盟ITU:制定通信規則
  • 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學術機構、IEEE802系列標準、5G
  • Internet工程任務組IETF

4.腦圖: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1.1.3 速率相關的性能指標

1.速率:

速率即數據率或稱數據傳輸率或比特率

比特 1/0 單位:位

連接在計算機網絡上的主機在數字信道上傳送數據位數的速率

單位是:b/s,kb/s,Mb/s,Gb/s,Tb/s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2.帶寬:

(1)」帶寬「原本指某個信號具有的頻帶寬度,即最高頻率和最低頻率之差;

(2)計算機網絡中,帶寬用來表示網絡的通信線路傳送數據的能力,通常是指單位時間內從網絡中的某一點到另一點所能通過的」最高數據率「。單位是」比特每秒「,b/s,kb/s,Mb/s,Gb/s,Tb/s。

網絡設備所支持的最高速度。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3.吞吐量:

表示在單位時間內通過某個網絡(或信道、接口)的數據量。單位:b/s,kb/s,Mb/s等。

吞吐量受網絡的帶寬或網絡的額定速率的限制。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1.1.4 時間相關的性能指標

1.時延:

指數據(報文/分組/比特流)從網絡(或鏈路)的一端傳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也叫延遲遲延。單位是s。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發送時延(傳輸時延):從發送分組的第一個比特算起,到該分組的最後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的時間。

2.時延帶寬積:

1)時延帶寬積(bit) = 傳播時延(s) x 帶寬 (b/s)

2)時延帶寬積又稱爲以比特爲單位的鏈路長度,即「某段鏈路現在有多少比特」 容量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3.往返時延RTT:

1)從發送方發送數據開始,到發送發收到接收方的確認(接收方收到數據後立即發送確認),總共經歷的時延。

2)RTT越大,在收到確認之前,可以發送的數據越多。

3)RTT包括:往返傳播時延 = 傳播時延 *2

​ 末端處理時間

4.利用率:

  • 信道利用率:
    有 數 據 通 過 時 間 / ( 有 + 無 ) 數 據 通 過 時 間 有數據通過時間 /(有+無)數據通過時間 /+

  • 網絡利用率:

​ 信道利用率加權平均值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1.2.1 分層結構

1.爲什麼要分層?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發送文件前要完成的工作:

(1)發起通信的計算機必須將數據通信的通路進行**

(2)要告訴網絡如何識別目的主機。

(3)發起通信的計算機要查明目的主機是否開機,並且與網絡連接正常。

(4)發起通信的計算機要弄清楚,對方計算機中文件管理程序是否已經做好準備工作。

(5)確保差錯和意外可以解決。

。。。。

將大問題分解爲多個小問題。

2.怎麼分層?

舉個栗子:

你有一瓶酒,想郵寄給你的你朋友,首先進行軟包裝再放到木箱子裏。朋友收到之後,先拆開木箱子再拆開軟包裝。這一過程中酒是實體,軟包裝的裝和拆是協議,木箱子爲軟包裝提供接口和服務。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分層的基本原則:

1.各層之間相互**獨立,**每層只實現一種相對獨立的功能。

2.每層之間界面自然清晰,易於理解,相互交流盡可能少。

3.結構上可分割開。每層都採用最合適的技術來實現。

4.保持下層上層的獨立性,上層單向使用下層提供的服務

5.整個分層結構應該能促進標準化工作。

3.正式認識分層結構

1.實體:第n層中的活動元素稱爲n層實體。同一層的實體叫對等實體

2.協議:爲進行網絡中的對等實體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標準或約定稱爲網絡協議。【水平

  • 語法:規定傳輸數據的格式

  • 語義:規定所要完成的功能

  • 同步:規定各種操作的順序

3.接口(訪問服務點SAP):上層使用下層服務的入口。

4.服務:下層爲相鄰上層提供的功能調用。【垂直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4.概念總結:

  • 網絡體系結構是從功能上描述計算機網絡結構。
  • 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簡稱網絡體系結構是分層結構
  • 每層遵循某個/些網絡協議以完成本層功能。
  • 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是計算機網絡的各層及其協議的集合。
  • 第n層在向η+1層提供服務時,此服務不僅包含第n層本身的功能,還包含由下層服務提供的功能。
  • 僅僅在相鄰層間有接口,且所提供服務的具體實現細節對上一層完全屏蔽。
  • 體系結構是抽象的,而實現是指能運行的一些軟件和硬件。

1.2.2 OSI參考模型

1.計算機網絡分層結構

  • 7層OSI參考模型(法定標準)
  • 4層TCP/IP參考模型(事實標準)
  • 5層的體系結構(學習)

2.ISO/OSI參考模型

1)爲了解決計算機網絡複雜的大問題–>分層結構(按功能)

目的:支持異構網絡系統的互聯互通。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於1984年提出開放系統互連(OSI)參考模型。但是!理論成功,市場失敗。

2)OSI七層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3)ISO/OSI參考模型解釋通信過程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3.各層功能及主要協議

1)應用層

  • 所有能和用戶交互產生網絡流量的程序

  • 典型應用層服務:

    文件傳輸(FTP);電子郵件(SMTP);萬維網(HTTP)…

2)表示層

  • 用於處理在兩個通信系統中交換信息的表示方式(語法和語義)

  • 功能一:數據格式交換(翻譯官)

    功能二:數據加密解密

    功能三:數據壓縮和恢復

  • 主要協議:JPEG、SACII

3)會話層

  • 向表示層實體/用戶進程提供建立連接並在連接上有序傳輸數據。這是會話,也是建立同步(SYN)

  • 功能一:建立、管理、終止會話

    功能二:使用校驗點可使會話在通信失效時從校驗點/同步點繼續恢復通信,實現數據同步。適用於傳輸大文件。

  • 主要協議:ADSP、ASP

4)傳輸層

  • 負責主機中兩個進程的通信,即端到端的通信.傳輸單位是報文段或用戶數據報.

  • 功能一:可靠傳輸\不可靠傳輸

    功能二:差錯控制

    功能三:流量控制

    功能四:複用分用

    複用:多個應用層進程可同時使用下面運輸層的服務;

    分用:運輸層把收到的信息分別交付給上面應用層中相應的進程.

  • 主要協議:TCP,UDP

5)網絡層

  • 主要任務是把分組從源端傳到目的端,爲分組交換網上的不同主機提供通信服務.網絡層傳輸單位是數據報

  • 功能一:路由選擇(最佳路徑)

    功能二:流量控制

    功能三:差錯控制

    功能四:擁塞控制

    若所有節點都來不及接受分組,而要丟棄大量分組的話,網絡就處於阻塞狀態。因此要採取一定措施,緩解這種擁塞。

  • 主要協議:IP、IPX、ICMP、IGMP、ARP、RARP、OSPF

6)數據鏈路層

  • 主要任務是把網絡層傳下來的數據報組裝成幀。數據鏈路層/鏈路層的傳輸單位是幀。

  • 功能一:成幀(定義幀的開始和結束)

    功能二:差錯控制 幀錯+位錯

    功能三:流量控制

    功能四:訪問(接入)控制 ,控制對信道的訪問

  • 主要協議:SDLC、HDLC、PPP、STP

7)物理層

  • 主要任務是在物理媒介上實現比特流的透明傳輸。物理層傳輸單位是比特。

    透明傳輸:指不管所傳數據是什麼樣的比特組合,都應該能夠在鏈路上傳送。

  • 功能一:定義接口特性

    功能二:定義傳輸模式:單工、半雙工、雙工

    功能三:定義傳輸速率

    功能四:比特同步

    功能五:比特編碼

  • 主要協議:Rj45、802.3

1.2.3 TCP/IP模型 & 5層參考模型

1. OSI參考模型與TCP/IP參考模型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2.OSI參考模型與TCP/IP參考模型相同點

  • 都分層
  • 基於獨立的協議棧的概念
  • 可以實現異構網絡互聯

3.OSI參考模型與TCP/IP參考模型不用點

  • 1.OSI定義點:服務、協議、接口

  • 2.OSI出現,參考模型先於協議發明,不偏向特定協議

  • 3.TCP/P設計之初就考慮到異構網互聯問題,將IP作爲重要層次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面向連接分爲三個階段,第一是建立連接,在此階段,發出一個建立連接的請求。只有在連接成功建立之後,才能開始數據傳輸,這是第二階段。接着,當數據傳輸完畢,必須釋放連接。

而面向無連接沒有這麼多階段,它直接進行數據傳輸。

4. 5層參考模型

結合了OSI和TCP/IP的優點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5. 5層參考模型的數據封裝與解封裝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1.3 總結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參考資料王道論壇
PDF版本,歡迎關注公衆號:劉看山是山。回覆關鍵字:計算機網絡;計網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