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了扒華爲、新華3、聯想、浪潮、曙光5家的財報,嚇一大跳

這幾天北京高溫,全國進入高考時間。咱就不出門了,不給別人添堵。悶在房間裏,把各家的年報挨個扒了一下。這裏只侷限在華爲、聯想、浪潮、曙光等傳統的硬件公司。不看不知道,看完嚇一跳。先看錶格,而後挨個說細節。安全

640?wx_fmt=png


備註:單位爲億元。華爲、新華三爲預估數值,其餘數值來各家財報。其中,聯想DCG爲43億美圓,按 6.3匯率換算。服務器


華爲EBG:作平臺才能賣更多網絡


2017,營收549億元,同比增加35%;從網上找的資料是,2012年,營收爲19億美圓,佔華爲總收入的5%。2013年,營收超過25億美圓。2015年,營收爲42.5億美圓,其中60%來自中國。2016年,營收爲406億元。華爲EBG預計2018年營收破百億美金,也就是680億元人民幣。架構


官方信息。華爲提出了要作數字化轉型「平臺的平臺」。在訪談中,華爲認爲,一是傳統IT佔據業務比例仍然很重;另外一個挑戰是,如何把數字化轉型的蛋糕作大。利潤未知。運維


點評:華爲EBG業務思路明確。應該是2015年以後,開始盈利。先主打IT產品線,後進入行業賣解決方案,這兩年又作平臺,賣的是IT基礎設施。如今要作「數字化轉型平臺」和「平臺的平臺」,直白點仍是全部基礎設施,囊括雲管端,作的是生態。由於對華爲EBG太熟悉,反而沒點評了。華爲EBG的收入來自傳統行業轉型數字化。學習

640?wx_fmt=jpeg


新華三:初顯領頭羊氣質大數據


網上沒有精準的數據。不過,從2017上半年紫光股份年報看,2017年H1實現收入168.77億元,同比增加82.11%,其中信息類電子產品(分銷)實現收入116.78億元,同比增加58.03%;根據紫光股份2017年整年營收390億元數據分解:IT基礎架構產品服務及解決方案159億元,分銷爲281億元;在去年新華三4月的大會中,有透露新華三整年營收爲260億元。保守按照增加30%計算,大概爲338億元左右,或者在320億元左右比較合理。利潤估計20億元左右。雲計算


官方信息:致力於打造一條完整而豐富的「雲—網—端」產業鏈,向雲計算、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行業應用領域全面深刻;致力於新城市產業雲的建設和運營,推進數字城市建設,助力智慧中國夢想,成爲集現代信息系統研發、建設、運營、維護於一體的全產業鏈服務提供商,並向雲服務提供商邁進。這些都比較虛。人工智能


點評:去年新華三動做較大,成立了大數據、雲計算、安全等子公司。在IT產品線之上,開始作平臺和生態,聚焦在行業、城市雲等大項目中。因爲身份特殊,一直在營收和利潤之間保持平衡狀態。新華三學的是華爲,在單個產品線站穩以後(不要太糾結於IT產品線),開始發揮強大的平臺優點。不過以如今的市場前景和規模來看,突破了百億美圓才能真正成爲領頭羊。spa

640?wx_fmt=jpeg


聯想DCG:一手好牌怎麼打


在數據中心業務方面,自2014/2015財年以來,近三年的營收分別爲26億美圓、45億美圓、40億美圓、43億美圓。


官方信息。收入上升8%,佔本集團總體約10%;經營虧損3.05億美圓,較上一個財年的3.43億美圓虧損有所改善。利潤來自三部分,超大規模數據中心業務、軟件定義基礎設施業務、HPC業務。下半年持續增加。


點評:聯想企業業務有回暖的跡象。希望不是迴光返照。如今,網絡對聯想一片負面聲音,受集團業績拖累,以及官僚文化、整合的拖累,聯想企業業務作到現在這個地步,實屬不易。聯想收購的陣痛期大概有2——3年,有些長啊。參加過聯想幾回發佈會,感受DCG集團務實不少。但願,在以上三大業務中,聯想進入互聯網行業,多構建大型數據中心,提升整合優點,而不是以服務器、HPC這些單獨產品線勝出。另外,在行業、生態方面,聯想也要加油。


順便吐槽一下聯想官網。下載財報卻跳轉到首頁。這些細節都作很差,不吐槽你吐槽誰?

640?wx_fmt=jpeg


浪潮信息:好風憑藉力


2017年,營業收入255億元,同比增加101.2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4.28億元,同比增加48.95%;2016營收爲126億元,利潤爲2.87億元;2015年營收爲101億元,利潤4.49億元。


官方信息。浪潮服務器2017年出貨量位居全球第三,增速全球第一。研發費用從6.01%減小到4.22%;其中,來自英特爾的採購就佔30%;(嘖嘖,自主可控,打死也不信。)另外,正在研發「雲服務器研發與產業化項目」、「高端存儲系統研發與產業化項目」和「自主可控、安全可信計算平臺研發與產業化項目」。


點評:看財報不對啊。營收比2015年多了150億元,利潤還不如2015年的,這咋回事,利潤去哪裏了?看來用規模換利潤的作法不靈。研發費用也減小了,高端產品明年怎麼賣?浪潮是國內服務器行業中的異數,從不按常規出牌。靠服務器(浪潮還有存儲?別逗了)能賣到這份上,也沒誰了。


浪潮之因此勝出,很大程度來自「豬隊友」。所謂敵進我退,敵退我進。要是「豬隊友」(包括國外品牌)稍微強悍一點,浪潮也不至於虛長如此快。浪潮是典型的中國式成功,藉助政策利好、技術+產品包裝能力、以及撲向市場、進入互聯網行業賠本賺吆喝能力,都是國內一流。不開個廣告公司惋惜了。

640?wx_fmt=jpeg


中科曙光:別跑的太快


2017年營收62.9億元,淨利潤3.08億元;2016年營收43.6億元,淨利潤2.24億元;2015年營收36.6億元,淨利潤1.76億元。營收和利潤都呈現必定比例。


官方信息:營收按產品算,高端計算機爲50.6億元;存儲產品爲5.79億元;軟件開發、系統集成、技術服務爲6.48億元。得益於互聯網企業,2017年公司高端計算機的營收增加50.64%,公司在企業、政府、公共事業三大領域的營業收入全面增加,其中企業行業增加74.08%。研發支出4.29億元,佔營收比例6.83%。公司全資及控股的公司共41家,參股公司共24家,其中2017年新設的公司共22家。


點評:這兩年中科曙光作了很多事,以數據中國爲核心,繼續搞雲計算和人工智能落地,前後實施「城市雲中心」、「先進計算中心」雙平臺聯動。這是支撐高端計算機的核心業務。另外一方面是搞核高基的自主可控技術,搞芯片實驗室,搞x86通用芯片等,聽說今年上半年進入量產階段。不過,中科曙光的技術優點估計要在2-3年以後才能變現,如今搞了這麼多分公司,營銷成本、管理成本都在上升。若是搞得好,加速產品銷售,不然攤子鋪的太大,難以管理。這就是資源合理配置的問題。但願中科曙光步子穩一點,小步快跑,不然...

640?wx_fmt=jpeg



在偉大的時代

這些公司走向何處?

在點評以前,要說一下把華爲EBG、聯想DCG和其餘公司並列由於業務屬性相同。但這兩家因爲有集團的支撐,在資金、研發、組織架構中等有更多資源支持,新華三也有上市公司紫光股份的支撐等,若是隻看營收和利潤,這對其餘兩家業務是不客觀的。咱們能夠忽略這些因素。


一樣,要看到各家業務儘管都是企業業務,可銷售的產品性質不一樣。最明顯的是對「雲」的態度。這是純粹以硬件轉向服務、運維,結算方式、投入和營收構成各不同。從這點看,新華3、中科曙光與雲最近,其餘幾家銷售仍是來自硬件居多,很不健康。


那麼,從這些財報看出什麼?


1.外部環境持續利好。這幾年在國產化、國家政策、移動互聯、各個新技術的刺激之下,政府企業等機構的採購量持續增加。以上幾家的增加至少是30%或者100%的增加,可見ICT的大環境仍是利好的。就算中國熱錢將全部行業好比房地產變成金融屬性,但中國創新活力不斷,仍舊刺激ICT增加。就看各家的本領了。


2.雲對基礎設施廠商影響有限。當前各行各業喊雲的多,其實上雲並很少,頂可能是局部業務和混合雲業態。這給以上部分以硬件銷售爲主的廠商留下3-5年的空窗期。接下來幾年的熱點是數字化轉型。當前看,將來以互聯網廠商和初創雲廠商爲主,那麼,這些純粹以硬件銷售的廠商,頗有可能淪爲另外一種形式的「管道商」,沒有話語權。還想要利潤?能活就不錯了。趕忙轉型。


3.單品時代結束了。好比浪潮信息,即使全天下的服務器都是他們家的,增加有限,必需要依靠全系列的IT產品線造成穩定的基礎設施架構才能夠賣更多。營收增長,要麼賣多條產品線要麼從硬件轉服務,這就是橫向擴展或者縱向深刻的關係。再好比,浪潮信息和中科曙光營收差距將近4倍,但利潤兩家相差1.28億元。可見單個硬件產品線的利潤有多薄。一樣反映在市值上,曙光居然反超浪潮信息,頗有趣。


4.核心競爭力缺失。芯片就不用說了,這一直是國內ICT產業的痛。這幾家中,都想大力發展存儲,很惋惜,不管是投入、產出來看,還差得很遠。用市場、資本換技術只是一廂情願;真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感受。這也是企業發展中的矛盾點,如何協調資源既能保證穩定增加還能有精力不斷投入研發爲將來打基礎?別把精力過多的放在同質化競爭中,依託美國高科技,永遠成爲不了偉大的公司。


5.分水嶺出現。一樣是以服務器起家,浪潮、中科曙光、聯想走的路線漸漸不一樣。浪潮死磕服務器,抓風口,要作到極致;中科曙光向城市雲、大數據要效益,向將來的核心技術要競爭力;聯想一想要下沉行業和基礎設施,集中精力賣產品,剛剛緩過勁來;新華三則是百廢待興朝着平臺發展。估計2——3年中,這些廠商的差距會更爲明顯。說白了是管理者的思路決定朝着何處發展,本身的核心競爭在哪裏,業務邊界在哪裏,資本、人員和業務可否支撐這種拓展能力?


6.將來產業的規律。基本都是從單個IT產品線拓展到多條產品線,隨後作某個領域的基礎設施和平臺,深刻到幾個優點行業中,而後構建生態。不得不認可,華爲在這方面的思路開拓,值得學習。要作大營收,必須成爲某個行業的領導者,團結一切生態夥伴,纔有可能營收作大,利潤作大。單純依靠本身的實力,想要小富即安,目前看不可能了。將來的發展,用一句總結「要麼自身成爲平臺,要麼成爲其餘平臺的一部分」。

640?wx_fmt=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