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絡知識總結(一)

閒來無事,整理下計學習過程中的部分資料。

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

OSI七層模型

OSI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的縮寫,意爲開放式系統互聯。

  • OSI參考模型是一個邏輯結構,並不是一個具體的計算機設備或者網絡
  • 任何兩個參考OSI模型的網絡體系之間可以進行通信
  • OSI參考模型描述的是通訊軟件的結構
  • OSI參考模型並沒有用於實際中

1、OSI七層模型的劃分

OSI定義了網絡互連的七層框架(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即ISO開放互連繫統參考模型。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2、各層功能定義

  1. 應用層

​ OSI參考模型中最靠近用戶的一層,是爲計算機用戶提供應用接口,也爲用戶直接提供各種網絡服務。任務是如何通過進程間的交互來完成特定的網絡應用。我們常見應用層的網絡服務協議有:HTTP,HTTPS,FTP,POP3、SMTP等。協議定義的是進程間通信和交互的規則

  1. 表示層

​ 表示層提供各種用於應用層數據的編碼和轉換功能,確保一個系統的應用層發送的數據能被另一個系統的應用層識別。如果必要,該層可提供一種標準表示形式,用於將計算機內部的多種數據格式轉換成通信中採用的標準表示形式。數據壓縮和加密也是表示層可提供的轉換功能之一。

  1. 會話層

​ 會話層就是負責建立、管理和終止表示層實體之間的通信會話。該層的通信由不同設備中的應用程序之間的服務請求和響應組成。

  1. 傳輸層

​ 傳輸層建立了主機端到端的鏈接,傳輸層的作用是爲上層協議提供端到端的可靠和透明的數據傳輸服務,包括處理差錯控制和流量控制等問題。該層向高層屏蔽了下層數據通信的細節,使高層用戶看到的只是在兩個傳輸實體間的一條主機到主機的、可由用戶控制和設定的、可靠的數據通路。我們通常說的,TCP UDP就是在這一層。端口號既是這裏的「端」。

  1. 網絡層

​ 本層通過IP尋址來建立兩個節點之間的連接,爲源端的運輸層送來的分組,選擇合適的路由和交換節點,正確無誤地按照地址傳送給目的端的運輸層。就是通常說的IP層。這一層就是我們經常說的IP協議層。IP協議是Internet的基礎。

  1. 數據鏈路層

​ 將比特組合成字節,再將字節組合成幀,使用鏈路層地址 (以太網使用MAC地址)來訪問介質,並進行差錯檢測。

​ 數據鏈路層又分爲2個子層:邏輯鏈路控制子層(LLC)和媒體訪問控制子層(MAC)。

​ MAC子層處理CSMA/CD算法、數據出錯校驗、成幀等;LLC子層定義了一些字段使上次協議能共享數據鏈路層。 在實際使用中,LLC子層並非必需的。

  1. 物理層

​ 實際最終信號的傳輸是通過物理層實現的。通過物理介質傳輸比特流。規定了電平、速度和電纜針腳。常用設備有(各種物理設備)集線器、中繼器、調制解調器、網線、雙絞線、同軸電纜。這些都是物理層的傳輸介質。

TCP/IP五層模型

OSI是一個參考標準,解釋協議相互之間應該如何相互作用。TCP/IP協議是美國國防部發明的,也是目前互聯網使用的模型。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物理層:中繼器、集線器、還有我們通常說的雙絞線也工作在物理層
數據鏈路層:網橋(現已很少使用)、以太網交換機(二層交換機)、網卡(其實網卡是一半工作在物理層、一半工作在數據鏈路層)
網絡層:路由器、三層交換機
傳輸層:四層交換機、也有工作在四層的路由器

參考文獻

  1. OSI模型參考
  2. 百度百科:O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