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的「前浪」 idol,爲快手喊了一聲「奧利給」 - 知乎

我是在B站的「土味視頻」中看到「奧利給」,阿里的朋友前陣子頻繁發我看奧利給,這位自稱是「朝陽怪鴿」的快手主播,臉型和說話都像咱們的一位共同朋友。沒有青春,沒有MCN機構資源,因此許多快手主播,爲了博出位,幾乎是不瘋癲不成活。

我不玩快手,由於本身和太太都是農村出來的,農村有根,也在湖南幾處鄉村作助學,咱們深知快手上許多主播背後的鄉土辛酸,生活不易。我也不玩抖音,由於它的節奏太快,眼花繚亂。




網絡



你們常說,「人生如戲」,但其實表演,應該是普通人人生少有的,普通人的生活容易埋沒在油鹽醬醋茶中,除了驚鴻一瞥的「表演」時刻,更多時候應該是沒有,也找不到本身的「舞臺」。老闆們熱衷於發佈會,領導熱衷於登臺致辭,明星喜愛表演,燈光閃爍,掌聲雷動。「舞臺」,歷史絕大多數狀況都只屬於「精英」。

「舞臺」以及「表演」也是精英治理範式的某種象徵。

全民表演,與智能手機、社交網絡和短視頻的普及有關。全民表演,每一刻都能登臺,經過社交網絡和短視頻媒體,收穫掌聲,這象徵着某種範式的式微,也是新時代的某種序幕,美國,中國,全世界,都進入了一個全民登臺,全民表演的新世紀。

東西方的「沒頭腦」和「不高興」,實際上是被互聯網所塑造的。去中心化和信息流,塑造了今天的意識流和情緒流。

X博士那篇《「爲何要喊奧利給?」刷屏背後:上億人只知奧利給,殊不知大叔的雙面人生 》文章中,介紹說:朝陽怪鴿,是快手主播,成名倒是在Bilibili,最先救濟他的是在豆瓣。












框架


快手、B站、豆瓣,這條傳播鏈路,折射出一個「部落化」的摺疊世界:快手是鄉土中國,土味的修羅戰場;B站是後浪陣地,自信樂觀、無所畏懼的青春樂園;豆瓣小喬爾布亞精神家園,有自我審美和情趣的小確幸。

B站的《後浪》和快手的《爲何要喊奧利給》,讓我想起2010年7月的「凡客體」——距離上一次互聯網廣告刷屏,已通過去了整整10年,「凡客體」的流行,最初在豆瓣,而後是微博。







視頻


從「凡客體」到「後浪」、「奧利給」,整整十年,十年前,年輕一代的80後也是被諂媚或被質疑,如今,80後也成了「後浪」,媒體諂媚或質疑90後,甚至00後,主流媒介從圖片升級成了視頻,不變的,仍是那些亙古彌新的永恆話題,受衆的喜怒哀樂沒有變,以及,經過文學手段觸及受衆的敏感。

凡客體也好,後浪也好,奧利給也好,始終是文學的勝利。

「後浪」是詩歌,「奧利給」是散文,甚至是「政論」。若是從文本處理來講,快手方面彷佛考慮太多目標,既想告訴一部分人「不帶偏見看世界」,又想要告訴另外一部份人「加油,奧利給」,因此,看「奧利給」,你會在幾回都想要獲得情感宣泄的時候,又忽然被拉了回去…

B站文本、執行時機選擇都很優秀,快手文本等相對弱了點…不過輿論導向上,B站兩極化,快手倒是一邊倒喊好。緣由嘛,快手佔了政治正確的便宜,B站先後浪有「引戰」嫌疑——不是前浪看不起後浪,就是後浪瞧不上前浪。

用不肯意透露姓名的楊先生的話說,是「農民光榮,但誰都不肯意作農民」。

B站和快手的兩個視頻,讓我忽然想起一點:以職業劃分,更容易獲得「團結」效果,向特殊職業致敬,鮮有質疑;但以年齡、民族、信仰等劃分人羣作傳播,容易形成「割裂」。

B站也好,快手也好,都在渴望「破圈」,樹立本身的品牌。「後浪」想要贏得年輕,但它錯誤的用「前浪」來鼓勵年輕人,它還在用上一代人的視角來「諄諄教誨」,觀衆在激情以後會理性分析,這既沒有討好「前浪」,也沒有討好「後浪」;「奧利給」,由於有「後浪」的創意在前,也就成了「命題做文」,在前者框架下填充快手的品牌元素,快手的誤區應該是,它既在「證實本身是品牌」又想「樹立本身的品牌」。

樹立快手的品牌,不是「爲何要喊奧利給」,而應該是「奧利給」。快手視頻的結束應該停留在「看見的力量,奧利給」,後面「君子和而不一樣」的那些,在我看來,實際上是「露怯」,它在努力迎合切實存在的偏見,不得不搬出「政治正確」做爲抗爭。

















blog



B站的「後浪」,象徵着咱們對將來的某種期許,快手的「奧利給」則展現了現實世界的某種摺疊。無論怎樣,兩個廣告背後兩家公司都在努力地引導某些美好,而不是販賣焦慮。

張華考上了北京大學;李萍進了中等技術學校;我在百貨公司當售貨員:咱們都有光明的前途。

這句話重點是「光明的前途」。當下尤甚。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