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0.0.1和localhost和本機IP三者的區別!

1,html

先來講下回送地址(Loopback Address):網絡

回送地址是主機用於向自身發送通訊的一個特殊地址(也就是一個特殊的目的地址)。
能夠這麼說:同一臺主機上的兩項服務若使用回送地址而非分配的主機地址,就能夠繞開TCP/IP協議棧的下層。(也就是說:不用再經過什麼鏈路層,物理層,以太網傳出去了,而是能夠直接在本身的網絡層,傳輸層進行處理了)oop

IPv4的回送地址爲:127.0.0.0到127.255.255.255都是回送地址(只是有兩個特殊的保留),此地址中的任何地址都不會出如今網絡中
網絡號爲127的地址根本就不是一個網絡地址(由於產生的IP數據報就不會到達外部網絡接口中,是不離開主機的包)post

當操做系統初始化本機的TCP/IP協議棧時,設置協議棧自己的IP地址爲127.0.0.1(保留地址),並注入路由表。當IP層接收到目的地址爲127.0.0.1(準確的說是:網絡號爲127的IP)的數據包時,不調用網卡驅動進行二次封裝,而是當即轉發到本機IP層進行處理,因爲不涉及底層操做。所以,ping 127.0.0.1通常做爲測試本機TCP/IP協議棧正常與否的判斷之一。測試

因此說:127.0.0.1是保留地址之一,只是被常常的使用,來檢驗本機TCP/IP協議棧而已,咱們能夠Ping回送地址。一般若是回送地址Ping不通,就說明IP堆棧出了故障。若是通的話,代表網絡出了問題。操作系統

2,htm

localhost首先是一個域名(如同:www.baidu.com),也是本機地址,它能夠被配置爲任意的IP地址(也就是說,能夠經過hosts這個文件進行更改的),不過一般狀況下都指向:(以下)
IPv4:表示   127.0.0.1blog

IPv6:表示   [::1]接口

整個127.*網段一般被用做loopback網絡接口的默認地址,按照慣例一般設置爲127.0.0.1。咱們當前這個主機上的這個地址,別人不能訪問,即便訪問,也是訪問本身。由於每一臺TCP/IP協議棧的設備基本上都有local/127.0.0.1ip

在 Windows 中,這個域名是預約義的,從C:\Windows\System32\drivers\etc\ hosts 文件中能夠看出:

# localhost name resolution is handled within DNS itself.
# 127.0.0.1 localhost    ( ipv4)
# ::1            localhost     (ipv6)

而在 Linux 中,其定義位於 /etc/hosts 中:
127.0.0.1 localhost
注意這個值是可修改的,好比我把它改爲
192.168.2.1 localhost
而後再去 ping localhost,提示就變成了
PING localhost (192.168.2.1) 56(84) bytes of data.
127.0.0.1 這個地址一般分配給 loopback 接口。loopback 是一個特殊的網絡接口(可理解成虛擬網卡),用於本機中各個應用之間的網絡交互。只要操做系統的網絡組件是正常的,loopback 就能工做。Windows 中看不到這個接口,Linux中這個接口叫 lo:
#ifconfig
eth0    Link encap:Ethernet hwaddr 00:00:00:00:00:00          
           inet addr :192.168.0.1 Bcase:192.168.0.255 Mask:255.255.255.0  
           ......
lo        Link encap:Local Loopback        
           inetaddr: 127.0.0.1 Mask: 255.0.0.0        
           ......
能夠看出 lo 接口的地址是 127.0.0.1。事實上整個 127.* 網段都算可以使用,好比你 ping 127.0.0.2 也是通的。可是使用127.0.0.1做爲loopback接口的默認地址只是一個慣例,好比下面這樣:
#ifconfig lo 192.168.1.1
#ping localhost       # ping不通了
#ping 192.128.1.1  # 能夠通

3,

本機IP,咱們能夠理解爲本機有三塊網卡,一塊網卡叫作loopback(虛擬網卡),一塊叫作ethernet(有線網卡),一塊叫作wlan(你的無線網卡),

鏈接網絡,網卡傳輸,受防火牆和網卡限制

用於本機和外部訪問

轉載於:https://www.cnblogs.com/pipci/p/7967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