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消費主義害死人

你在養誰的爹?

之前一個睿智的人曾經說過,如果你在大城市,沒有買房,把所有的錢都拿去買包包買衣服,最後身無長物地離開大城市,這種情況下,你就是大城市的消耗品。

城市和人一樣,是「逆熵體」,這又是個啥東西呢?

首先大家要知道什麼是「熵增」,熵增就是「掉坑裏」,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這個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有種掉坑裏的趨勢,着火的木炭會熄滅、新鮮的牛肉會腐爛、漂亮的美女會變老、屋子沒人照料會破敗、恆星會坍塌、連黑洞都有壽命,倒黴了,寂滅了,就熵增了。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熵增是宇宙中的魔鬼,就跟死神一樣永遠不死,拿着個鐮刀在那裏等着收割牛肉、美女以及一切。

但是有些東西在一段時間內是不熵增的,比如生命、比如城市、經濟體、公司等等,按理說這些東西都會變成渣纔對,但是這些東西在一段時間內不但沒掉坑裏,反而頂着熵增的壓力在成長,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對,它讓別人熵增了,或者說它讓別人倒黴了。

也就是說,生命體和城市一樣,在消耗別的東西,達成自己的「逆熵」和壯大。

人要吃飯,吸收了牛排的能量,人就變強壯了,牛排加速變成渣。

一座房子需要裏邊住的人不斷的花時間和精力修復它,它才能保持住不破敗,甚至經過裝修後熠熠生輝。

城市也一樣,一座城市要運行,要有大量的電力,還需要更多的人力,消耗電力、消耗了別人的青春,城市拔地而起。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這裏就有個問題,叫「成本誰來承擔的問題」。

理論上講城市裏每一個人都在承擔成本,但是各自承擔的又不一樣。

有點像博主以前說的那件事,你去上班賺錢,工資一萬到手八千,如果你家有老人在拿政府退休金,你的那兩千塊相當於轉了一圈又回到你家了,但是如果你家沒有這樣的老人,你相當於去養別人的爹了。

我們今天說的這個邏輯也一樣,每個人都是城市的消耗品,但是一部分人同時又是城市的受益者。有點像那個說法,人人平等,但是有些人更平等一些。

比如大家同心協力,讓城市變的更美麗,但是如果你家有房有公司,美麗的城市裏房子漲價了、經商環境變好了,這樣你的付出一定程度上從房子和公司那裏又回來了,有點像你交的稅被你爹給賺回來了。

或者說政府修地鐵修你們家樓下去了,這玩意是政府稅收搞出來的,但是你家房價應聲上漲。或者你有個水果攤,附近建了地鐵站分分鐘流量爆滿你還得擴大規模。

但是如果你沒房子沒資產沒水果攤,那你的付出變成別人的資產增值了,養了別人的爹,是不是很驚喜?

當然了,博主不是在給大家提建議說趕緊去買房,太狹隘,而是說大家做什麼事,都要分析下利弊,看看哪些事是在養別人的爹,哪些事是在養自己的。

消費主義,就是這樣一個坑,提倡追求短期享樂,自己覺得自己及時行樂了,其實是給別人養爹,自己卻不知道,還挺開心。

今天你的腦子被洗了嗎?

如果排列人類歷史上靠想象力營造出來的三個好東東,我列出下邊這三個:

鑽石;

82年拉菲;

愛馬仕。

當然了,博主只是提供一種思路,到底什麼東西最牛逼大家可以自己想想,沒有統一答案。我們上邊說的這三個貨的內在價值都非常難說,怎麼理解呢?

首先鑽石就是個世紀騙局,這玩意一點卵用都沒,而且分割性奇差,不能當做貨幣,而且儲量高到離譜,靠着一句洗腦廣告和壟斷供應來保持高價,事實上你從鑽戒店買個鑽戒,去二手市場上賣,那纔是鑽石的真實價格,你去看看到底值多少錢。

你眼前放着一臺嶄新的挖掘機,你不會覺得它一文不值對吧?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或者擺了這麼一個東西: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哪怕你完全不知道這東西是幹嘛的,但是你依舊知道應該價格不菲。

但是你眼前放一瓶82年拉菲,你還能確認價格到底是多少嗎?因爲你自己也嘗不出來這玩意是真是假,事實上你可能這輩子都不知道這瓶子酒到底裝的是啥。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而且82年的拉菲產量20萬瓶,隨後每年賣20萬瓶,不知道大部分人喝的到底是啥。

國外幾乎每年都搞紅酒盲測,大家谷歌下能看到,博主粘貼一段別人寫的內容:

有個心理學家Richard Wiseman做了另一個紅酒評測實驗,他選了紅葡萄酒、白葡萄酒和香檳酒三類,每一類都挑了一瓶貴的和一瓶便宜的,然後讓志願者來猜,哪一瓶是貴的?實驗結果也令人吃驚:53%的品酒者能成功選對更貴的酒,但要知道扔硬幣的成功率都有50%,品酒者的成績只是略好於扔硬幣。更要命的是在紅葡萄酒分類下,品酒者的成功率只有39%,換言之,多數人都認爲便宜的酒更好喝。

此外還有著名的陽某湖大閘蟹,微博上之前有人搞過挑戰賽,吹牛逼能嚐出陽某湖大閘蟹的那個博主被當場打臉,後來再沒有人敢吹牛逼了。

說到這裏大家應該明白了,很多東西換了環境並不影響他的價值,但是還有很多東西,換個包裝立刻就價值暴跌,因爲產品本身跟價格是脫鉤的。

至於愛馬仕的包包,就更是這樣了,你從店裏拎出來,再去賣,可能這輩子也賣不到原價了。尤其是你沒法證實這玩意是不是正品的情況下,問題是挖掘機需要證明自己是正品嗎?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最明顯的是這段時間熱炒的鞋,我今天早上還看了下,原價兩千的鞋炒到了15000,這兩天又落回去了,也就是說,施加在鞋上的故事一度值13000,現在故事遭到質疑,鞋價就迅速崩潰。至於愛馬仕和82年拉菲,由於生產方一直很剋制,而且套路得當,人家的故事還可以玩很多年。

也就是說,挖掘機的價值是凝固在產品本身上的,而我們上文提到這些東西的價值本質都是故事,剝掉故事,東西本身一文不值。對着你講了個故事,你就掏高額溢價,這世界上可能沒有比這更划算的事了。

當然了,講個故事讓你買也有點過分,得配合其他套路。

先說另一件事,大家有興趣也可以去看看,我經常往返國際機場,每次遠遠看到一羣人,都是亞洲面孔那種,我不聽他們說話,也能看出來是哪來的。

比如所有人都帶着誇張的笑容,那這夥人基本確定是日本人。

一羣人嗓門比機場電喇叭都大,那基本就是韓國人。

如果那羣人跟村裏來的似的,土了吧唧還都是胖子,那八九不離十是從美國來的。

說這個不是爲了趁機鄙視美國人,而是想說美國比中國進入消費時代早得多,他們現在已經換了玩法,我見過的所有外國人裏,對品牌最無感的、穿的最隨意,應該就是美國了。再比如,美劇《億萬》中的Bobby兩口子,富得流油,平時穿得像農民工。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日本人早年賣春買包,這幾年不知道啥情況了,不過整體那種拜物教氣質已經開始逐步消散,快要從坑裏出來了,而中國人剛進坑。

那問題來了,咱們現在在一個什麼坑裏呢?

可以姑且認爲是「上層社會准入妄想症」,或者換句時髦話說,「你的消費就是你自己」。

通過買衣服、買包包、買車,會產生一種「爬到不屬於自己階級的錯覺」,通過消費讓自己覺得自己不是自己了,在精神層面得到了昇華。

因爲市場經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用戶進行分級,按照消費能力分層,把用戶分成好幾層。

首先滿足基本需求,比如大家買車時候八萬的飛度基本能解決90%的問題了,還好停車,但是逼格太低。

然後要提供高質量東東,比如20萬左右的邁騰,裝逼倒也談不上,但是能在功能方面更上一層。

再往上就開始務虛了,因爲很多人對車的要求不再是單純的代步,有了泡妞、談生意等特殊需求,或者單純就是錢多,不想跟別人一樣。

這個背景下,差級化消費造就了差級化的人羣,消費品給人貼上了標籤。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不可避免的,時間長了大家就覺得一咬牙買個高端消費品自己地位就上去了,所以才頂着巨大壓力搞消費,不惜超前消費,商家也爲了配合消費者這種需求,主動降低段位,搞輕奢,啥是輕奢?就是電子煙嘛,可以緩解對奢侈品的一定程度的渴求,但是終究也替代不了奢侈品,然後又衍生出了玩輕奢上癮。

當然了,不一定每個人都這麼想,但是大衆心理學研究的是羣體,並不針對個體,就跟廣告商在街角貼了個廣告,大家每個人都覺得自己不會上當,但是在廣告商那裏,你有12.4%的概率上鉤,你不上也會有別人上。

而且很多消費觀念其實是反覆灌才灌輸到你的腦子裏的,比如比較時髦的說法:

會花錢才能會賺錢;

富人賺錢靠人脈,窮人賺錢靠體力,要做富人,先經營人脈;

聰明的女人捨得給自己花錢;

錢不是攢出來的,是賺出來的。

這些觀念最大的問題,就是:似是而非。

比如錢確實是賺出來的,但是賺了錢你全花了,形不成資本,賺的再多的月光族也是月光族,真正大機會來臨的時候只能乾瞪眼。

再比如人脈那個事,最扯淡,一個窮逼哪來的人脈?窮人被貴人撈基本都不是自己經營的,往往是你本色演出,別人莫名想拉你一把,可能看你是臥龍,或者有潛力,再或者單純看你萌蠢。窮人翻身,基本靠冒險和長期漫長的積累,等你起來了,人脈就來了,有些錢,不到一定程度根本賺不到。

至於這條,「會花錢纔會賺錢」,花錢和賺錢沒啥關係,強行擰在一起,如果你覺得那句話有道理,很可能腦子被洗壞了。

而且這些年有種坑人的言論,主張一輩子租房,還說在西方比較流行,拜託,這玩意在西方黑人裏比較流行,學誰不好,學黑人!?

黑人普遍沒爹呢,要不要也學?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事實上在幾乎所有的文化裏,安居樂業,養育後代,穩定的家庭都是主流和核心,非主流和邊緣人可能聲音比較大,但是長期看來誰信他們誰倒黴。

不過關於消費的這些奇怪觀念可能是長期推敲和演變出來的,並且可能符合人的一些底層固件,所以大家都學得很快,畢竟大家都有掉進坑裏的趨勢,可以看看博主這篇文章爲什麼絕大部分人都掉進了坑裏。

這幾年各種消費貸,配合這些垃圾觀念,玩的虎虎生威,我認識一妹子,挺乖巧的,大學畢業前後明顯發生了大變化,普通家庭各種玩,各種秀歐洲各地遊,果然欠了幾十萬的消費貸,也不知道他們該怎麼解決。後來一瞭解,這種情況到處都是,現在儼然已經成了新風尚。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爲啥會死人?

標題說「消費主義害死人」,但是直到現在也沒說啥叫「消費主義」。

但凡加上「主義」,其實就是「中心」,或者「至上」的意思,資本主義就是以資本增值爲中心,社會主義就是以全社會的整體福祉爲中心(從這裏也能看出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並不是相反的,他倆不相關,社會主義的對立面是自由主義),此外還有民族主義(以本民族爲中心),帝國主義(以帝國擴張,壓迫和剝削殖民地以及邊疆省份爲中心)等等。

說到這裏,大家明白了,消費主義強調生活的核心是消費,花錢就是最快樂的事,生活的目標就是追逐消費的快感。當然了,估計那種都超前消費到2022年的人都不一定承認自己生活的目標是「享受消費的快樂」,也就是說,你是這麼做的,不一定你會承認自己是這麼想的,得狠狠地做自我批評才能挖掘出來內心真實想法。

我們以前在這篇文章嗜血的資本主義裏講了,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是一個硬幣的兩個面,前者的核心是「賺到的錢別花,或者花掉很少量一部分,剩下的投入資本增值」,這裏的資本增值,可以是開店,可以是投資,也可以是放高利貸。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而跟資本主義對立的消費主義核心卻是買買買,把前者生產出來的東西都買了,或者前者放出來的高利貸都貸了。

他倆只有同時存在,經濟才能運轉起來。

一開始生產那一邊是很痛苦的,但是慢慢的,隨着資本規模越來越大,每次拿出一小部分都花不完。

消費這邊是一開始爽,越往後越被動,到最後掉坑裏了,等到可出賣的勞動力慢慢不值錢了,自然沒法維持之前的消費能力,越過越坑。

有救沒?

其實關鍵是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而且在實踐中反覆強化。

我們那一帶有個現象,山西北方的大戶都是明清開始就是大戶人家,後來被我黨給革了命,比如我們那邊有個大戶,明朝開始他們家就拿着朝廷的鹽引給明朝邊軍運送糧食,到了清朝成了八大皇商之一的一個分支,到了民國儘管衰退了一部分,但是依舊是閻錫山晉軍的重要資助方,他們家有幾十口子在晉軍中當軍官,太原戰役是他們家的轉折,一下子被打回原形,回到了700年前。

多說一句,昨天是主席的忌日,絕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主席對這個國家的影響有多大,如果沒有他那樣的手筆把中國犁一遍,中國現在跟印度應該差不多,上層有個固化了幾百年的大受益階層,普通人也就湊合着過吧,天天聊點梁思成林徽因他們的豪門花邊事。

不過有意思的是,這些大戶在改開之後一定程度迅速都又爬了起來,我剛纔提到的那家子儘管離他們巔峯時刻還差十萬八千里,但是現在已經是地方上的大戶,在高考和做買賣方面都進展明顯。後來發現在江南也呈現出了這種情況。有點像《1942》中這張圖片: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我想了很久,後來也想明白了,其實關鍵就是一些核心價值觀的灌輸,比如真正的明白家庭都會提前灌輸關於資產、消費、成本、讀書等觀念,這些都是有門檻的,只有少部分人懂這些東西,大部分人不但不懂,而且很難學得會。

在《絕命毒師》裏那個大毒梟跟主人公老白說,窮人不需要學,誰都會當窮人。他有句話沒說,富人是需要學習的,沒掌握過大財富,沒有經歷過白手起家到晉升豪門,中間來幾次大起大落,很多事都不會理解,絕大部分人掌握不了財富的奧義。就像你不跟着項目經理做十幾個項目你也學不會怎麼怎麼搞軟件項目一樣。

一些家庭到現在家長都弄不清楚這些東西,而且言不由衷,就算說的話靠上邊去了,做的事完全朝着反方向,比如有些家長知道孩子看電視不好,容易腦殘,他們不讓孩子看,然後自己天天晚上兩口子坐在電視前開心的不得了。還有很多家庭天天跟小孩說要讀書,然後自己一本書都沒看過,你說的跟做的不一樣,小孩很容易精神分裂,最後發現家長是個傻逼,產生一種幻滅感,家長說啥他們都不當回事,就當沒聽見。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是的,絕大部分家長其實不合格,當兵要體檢,讀大學要高考,當公務員要國考,進公司要面試,唯獨當家長這麼大的事基本沒門檻。這個沒必要隱晦,絕大部分基層小孩成才主要靠自身努力,家長並沒有幫上什麼忙,儘管他們盡力了,盡力不代表做好了。

不過這些年新一代的大學生已經有孩子了,他們知道怎麼學習,知道怎麼解決複雜問題,也知道怎麼給孩子做表率,對於其他那些父母是個糊塗蛋的孩子來說,這纔是降維打擊。

回到我們主題,關於教育、消費、積累、投資這些話題其實非常複雜,以至於需要一兩代人慢慢琢磨才能理出來一些基本的觀念。

比如重視教育這事,中國人在全世界已經算很重視的了,但是我跟一個猶太人的同事嘮嗑時候他說,他們德意志猶太人出了名的重視教育,最明顯的一個操作是父母看的書比孩子多得多,這樣就算父母不提讀書的事,孩子們自發會多讀書,孩子會天生覺得父母做的事都是對的,我以前講過,猶太人有很多支,高成就的主要是德意志猶太人,我覺得問題就在這裏,並沒有種族天賦,嚴格意義上的血統論,猶太人跟阿拉伯人一個血統,很少有人說阿拉伯人腦子好對吧。

消費觀也一樣,任何一個曾經闊過的家庭都知道,收入的絕大部分要投入到收生產資料,少部分用來消費,資產能給人帶來被動收入,也就是你家的爹讓別人養,這個邏輯本身非常簡單,但是做起來卻難得要死,需要父母用十幾年時間給灌輸進去,而且你得自己去實踐,才能固化成你自己的觀念。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而且關鍵不是攢錢,是攢下來收資產。我們見到很多人過得很節儉,但是沒錢,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隻懂攢錢但是不知道攢錢是爲了幹啥,絕大部分人甚至區分不了資產和消費,比如倒退幾十年,那時候收入低,但是房子也便宜啊,而且沒人跟你搶,而且大家都懵懂,不過問題是99%的人都是那個「大家」。這些年終於反應過來了,但是隻會追漲殺跌。

這個星球上絕大部分事情的本質都是積累和爆發。

積累是大家能控制的,攢的錢少就買個小資產,攢多了就買個大的,然後通過一波又一波的置換往上爬。如果能承擔了風險,就適時賭一把,每隔五六年都有一個小浪潮,每隔十來年有個大浪潮,二十年左右有個滔天巨浪,大浪來臨的時候抓住機會爬上去,也就翻身了,不過前提是得有資本。
在這裏插入圖片描述
而且做一個靠譜的人,「靠譜」這個名聲本身也是個資產,和「信用」一樣,關鍵時候能幫上大忙。

此外多輸出,比如博主天天寫,寫了好多年,慢慢也積累起來一些鏈接。至於最後的爆發,那個看人,也看命,不過沒有積累,肯定不會有爆發,這個一定不要懷疑。

文末,回答大家經常問到的一個問題,不少人說,博主你做這類分享,如果每個人都這樣做了,是不是相當於誰都沒做。

其實想多了,這篇文章有六千多字,現在微信公號一般不會超過三千字,爲啥呢?三千字就是閱讀的極限,超過這個極限,90%的讀者都要放棄,問題是現在看文章的人本身就不多,大部分都去看那種直接刺激大腦快感迴路的小視頻了,也就是說,看的人就沒幾個,而且沒幾個人能看完。

其次看完文章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也沒啥用,該幹啥幹啥,我們上文說了,很多東西都需要父母以身作則十幾年給你灌進去,你在實踐中固化下來。到最後,文章能真影響到的人,不會有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