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時而變,隨事而制——新書《見機》解讀

《見機》這本書的主題是「時機」,全名《見機:完美時機的科學祕密》( When: The Scientific Secrets of Perfect Timing ), 這是一本18年1月剛剛出版的書, 作者是科學作家丹尼爾·平克(Daniel Pink)關於作者的詳細介紹可以參見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niel_H._Pink
書中,作者通過諸多統計數據,詳細論證了做事時機的重要性,我們應該瞭解這些內容並對各種任務做出合理安排


1.一日之計
時機的選取到底有多重要呢?從一個研究說起: 一個會議的召開時間能影響其股價。這個結論聽起來很不靠譜,但這是一項縝密的研究得出的結論。

2013年,紐約大學的一項研究對26000個財報會議中的用詞做了語言分析,結果非常有意思。上午開的電話會議,人們說話的用詞更正面,顯示情緒更好;而如果會議是下午開,用詞就會更負面。這個結論與不同行業的習慣無關,也排除了公司故意把好消息放在上午的因素。並且,財報會議安排在下午,會拉低第二天的股價。當然你這會議時間只是個偶然的安排,跟公司的業績無關,所以股價可能會很快漲回到合理的位置。但關鍵在於,這個臨時性的下降效應是可見的。

這個研究結論吸引了心理學家們的興趣,他們召集了一批受試者,測試一天內的情感變化,得出了下圖的數據。

從圖中可以看出,在八九點這段時間情緒達到峯值,之後逐漸回落,而在夜晚這一曲線再次呈上升趨勢。這個研究經不同國家的科學家驗證,得到了類似的結論。對於人類的情緒波動,我們無法改變。因此,如何利用一天中的情緒波動合理安排時間成爲了研究的重點。
幸運的是,科學家們給出了一些建議方案。
  • 在情緒高峯的時候,我們的情緒最好,大腦注意力集中,非常機警。這個階段特別適合做類似於數學考試這種分析型的任務。開會、重大決策、面試,也都應該安排在高峯段。
  • 低潮的時候,更適合做創造性的、需要獲得洞見的工作。
這些結論是科學家們通過4億條Twitter和26000個電話會議得到的結論,將「一日之計在於晨」這樣的諺語進行「量化」並得到科學論斷。

2.精確休息
之前解析了大體的時間安排,這節介紹具體的休息方法。一個午覺對於人來說是很有必要的,如果休息地恰當,對下午的工作效率是一個很大的提升。但很多人一睡就是一兩個小時,好不容易醒過來,一下午都昏昏沉沉,哪有工作效率可言?
這就是對休息的控制不夠精確。那精確的小睡應該是怎麼睡呢?
  1. 先喝杯咖啡,其中咖啡因的含量應該是200毫克。
  2. 手機設置25分鐘定時。
  3. 開始睡。
  4. 25分鐘一到馬上起來。
這就是書中提倡的精確休息法,對人而言,睡眠時間的長短與認知能力的關係曲線如下圖。


橫座標是從睡醒開始的時間,縱座標是認知能力相對於睡覺之前的變化。兩條虛線分別代表1小時以內和超過一小時的睡眠,我們看到醒過來以後認知能力先是下降的,得等過一段時間,睡眠的好處才體現出來,這顯然就太影響工作了。
而25分鐘小睡(對應Brife nap)在醒來後的認知能力始終保持在y軸上半部分,即認知能力不會降低。而午睡前喝咖啡的作用是因爲咖啡因進入血液循環需要25分鐘,醒來後咖啡因正好發揮作用,午睡帶來的效果與咖啡因疊加,認知能力會進一步提升。
因此,休息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但這有一個關鍵的前提——「精確」!

3.開始的時機
「何時開始」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在書中提到的實驗中被證明,書中列舉了美國中學生的上午上課時間的例子。

美國中學生的平均上課時間爲8點03分,根據兒科學會的專家建議,這一時間應當推遲到8點30分之後。學生進入青春期會越來越晚睡。這並不是他們貪玩不想睡,很可能純粹是生理的作用。他們晚上不願意睡,早上不願意起,越來越像貓頭鷹。我們前面說的「一日之計在於晨」,是對上班的成年人適用、對小學生也可以,但是對中學生並不適用。
睡眠不足有可能會導致肥胖、免疫系統失調、情緒不良等等的症狀。但更關鍵的是,上午沒有一個好的開始,全天的事兒就都做不好。

爲了觀察推遲上課時間帶來的影響,美國幾個州的9000名學生參與了改革試驗,研究人員觀察了遲到和違紀情況,如下圖。

由圖可知,推遲上課時間後,遲到的次數由140——>80,違紀的次數由230——>40.這一趨勢十分明顯,爲了進一步研究這一做法對升學率的影響,科學家們對3萬名學生進行觀察,結果是推遲上課時間這一方案提高了11%的畢業率。

上述例子是一個刻意而爲的時機改變,研究者還觀測了大學生畢業時,不同失業率對20年後的收入影響,下圖是78~90年的失業率情況,研究者觀察了82、83年畢業大學生的收入情況。

研究結果的驚人之處在於,哪怕畢業十五年之後,82和83這兩屆畢業生的平均收入都比「正常年份」畢業生的收入要低2.5%,平均每年少掙5千美元。他們要等到畢業二十年之後,才能追上別人的收入水平,僅僅是畢業時間的不同,就帶來了二十年的落後。

然而,大學畢業和高中上課的時間都是我們自己左右不了的,但是有些事兒你可以自己決定,書中提出: 當你決定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要考慮的不僅僅是你有多麼想做這件事、這件事是你多年以來的什麼情懷 —— 你應該仔細考慮,現在是不是開始這件事的時機。

4.中場戰事
一件事的「中場」部分往往隱藏着巨大的隱患,而同時也蘊含有巨大的潛力。中年帶來的問不僅是生理機能的下滑,同時伴隨着壓力的增加,因此有了「中年危機」的說法。中年人處在人生中點,他們對自身的評價是如何的呢?《經濟學人》在2010年對不同年齡段人羣的自身幸福度進行調查,他們對自身的打分如圖所示。

由圖可知,中年時期的自我評價是最低的。 並且對於一件事而言,人們在開始和結束時會投入更大的精力,而在中間點附近容易產生懈怠。
這樣看來,中間點貌似是個不怎麼受待見的時段,但科學家們的近期研究發現了中間點的某個「好處」。

科學家們把一個 MBA 班的學生分成8組,每組幾個人一起討論一個廣告的策劃方案,限時一小時。幾個人坐到一起也是先是很放鬆,但幾乎總是到了第28分鐘至第31分鐘這個中間點的時候,就有人反應過來,說我們的時間已經過去一半了,於是大家突然發奮把事情做完。實驗裏8個組中的6個組,工作效率最高的時候就是在中間點。

所以中間點可以是一個爆發點。但這個爆發顯然是有條件的。項目時間進行到一半,這是一個「不努力不行了,而努力一下還有機會」的局面。 因此,「中場」這個時間點能提醒我們, 適度的落後 更可以激發出鬥志,與幸福度的U型曲線相似,在中場之後努力,迎來的是一輪新的爆發。

5.結局
「峯終定律」可以解釋結局的重要性:對一項事物的體驗之後,所能記住的就只是在 時的體驗,而在過程中好與不好體驗的比重、好與不好體驗的時間長短,對記憶差不多沒有影響。因此結局是至關 重要的。、

從前有兩個人,老張和老李。他們都事業有成,是自己公司的老闆。
老張是個大方的人。他給員工的工資很高,而且很客氣。可是到了快退休的時候,老張的性格突然變了,特別小氣,動不動就剋扣員工工資,人們越來越不喜歡他,很多人離職了。結果過了半年之後,老張就生病去世了。
老李正好相反。幾十年都是個很小氣的人,對員工很苛刻,人們都不喜歡他。可是到了快退休的時候,老李幡然醒悟,覺得自己應該做個好人,於是給員工提供很好的福利,人們都覺得重新認識了老李。半年之後,老李也突然生病去世了。
老張,幾十年來都是好人,最後半年變成了壞人。老李,幾十年都是壞人,最後半年是個好人。
那麼請問,你如何評價老張和老李這兩個人?

調查研究的結果是,人們對老張和老李的評價都不是絕對的好人或者壞人——而兩個人的得分,幾乎一樣。你當一輩子好人和只當六個月好人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居然竟然是一樣的!因此,好的結局實在是太重要了,完美結局幾乎是成功的全部。

總結:《時機》這本書完詮釋了「把握時機」的重要性,很多時候我們對一件事的計劃、一天的安排以及一生的規劃或多或少地忽略了「時機」的重要性。然而,時機又是如此的重要,一個微小的時機偏差帶來的結果可能是無法挽回的。